2015/02/19

旅行的意義暨宣誓文


從德國交換回來滿一年了,有些東西似乎還遺留在歐洲。

有時候依舊會想著:有一天要再回去那個萬里之外的第二個家!


旅行對我而言,其實只是無以名狀的渴望,加上對世界的好奇心。
或者說,我上輩子可能是遊牧民族吧。

難道旅行彷彿食慾:飽足,燃燒,於是飢餓,再求飽足知循環。或即始祖以來的矛盾:流浪已至渴望定居;安想時夢求流浪的周而復始。--- 雷驤 

離開住了半年的科隆,捨不得的是在這發生的故事

很多的感受和心情一生就只會有那麼一次,因為第一次就只有那麼一次,於是好像很難不把那時種種的初體驗和當下的心情「小題大作」:無論是第一次在國外跨年看羅馬競技場的煙火、第一次在瑞士碰到皚皚白雪興奮地不能自己、第一次在馬其頓和科索沃的邊境攔便車搭、第一次做米漢堡給捷克的沙發主人吃,第一次嘗試煙捲緊張地不知如何吸吐,或者第一次正面感受到歐洲人的種族歧視。


最常被問到的一句話是:「一個女生旅行,不危險嗎?」
或者撇開性別印象的好奇:「一個人旅行,不無聊嗎?」


當我的回覆漸漸成為反射性的話語,便開始覺得自己帶給別人的是否也只限於淺層的經驗描述和心情分享。

不過,很幸運的是偶有受邀為講者的機會,讓忙於日常生活的自己重新反思獨自旅行的經驗在我身上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某些看事情角度或心境上的轉變。

擔任講者這件事某種程度上逼迫自己去重新整理那些經驗,不管是文字、照片、心境或想法等。被邀請分享的主題通常不脫離「國際歷練」、「國際交流」、「流浪」和「旅行」。

自己不是專業的講者,所以面對這些邀請時總是又感謝、又高興,但也幾乎是戰戰兢兢地準備分享內容,希望可以藉由自己的旅行經驗和心路歷程,催化聽眾心態、想法或甚至行為上的小小改變,或者至少多一點力量去嘗試自己想做但不被期待或覺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政治大學城市浪人挑戰賽開幕式分享
政治大學國際發展書院「世界探險隊」成果分享
政治大學學生大使寒訓分享

感謝兩個月之間的三場分享,重新讓我思考旅行對我的意義。


關於旅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像和實踐方式。

對我來說,對目前旅行經驗仍有限的我來說:

旅行就是不帶成見去認識世界,不帶地圖去尋找自己。


獨自旅行,並不等於一個人在路上

最後,這篇要表達的其實也是一個宣誓。

因為在擔任講者分享或者認識新朋友的場合聊到自己的旅行經驗後,常常被問的一句話:「你有想過要出書嗎?」內心其實非常感謝給予類似回應的這些人,因為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對自己的肯定或期許吧。因此也會再次問自己是不是可以多發揮自身小小的影響力,讓聽到我的分享或是看到我的文字的人在心裡留下一點感動、給予一些動力或是產生反思的催化。

然而一年又過去了,我的網誌從週記變成月刊,月刊變成季刊,季刊也幾乎快變成年誌了,卻一直沒有將自己的旅行故事化為紀錄。

所以,在此,下定決心要要認真實現我多年來的心願了,
請大家敬請期待每月分享的獨旅故事!

2014/11/27

從歐洲共乘到台灣共乘


還記得一年多前在德國交換時,總趁著週末或者週間用力擠出的假期四處旅行!大概是窮學生背包客的概念,讓我時常透過沙發衝浪(couchsurfing)、搭便車(hitchhiking)和共乘(carpooling)的方式獨自在歐洲旅行。但旅行久了,當自己回過頭去看那些故事時,才恍然意識到當時以省錢為出發點的我,早已獲得比省下來的住宿費和交通費更有意義而更難忘的禮物。

或許是文化背景和不算便宜的交通的關係,在歐洲旅行很多人習慣搭便車,我在科索沃和克羅埃西亞也嘗試過。搭便車換句話說就是搭別人的順風車,不過不見得適合每個旅人。如果是長途旅行且時間有限,攔到順路的車以及不斷上下車的轉乘時間其實不太好掌握,這時候我通常選擇共乘。簡單來說,共乘就是能掌握時間和路線的搭便車。

在歐洲的七個月我嘗試了四、五次的共乘,都是非常好的經驗。第一次嘗試時其實會有點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坐上奇怪駕駛的車或者遇上喜歡油門踩到底的瘋狂駕駛XD

在歐洲的第一次共乘:從科隆到慕尼黑

不只駕駛分享共乘,乘客也分享巧克力XD

很幸運地每次共乘我都交到新的朋友,我們更是樂意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還記得車上有一個美國女孩隻身到歐洲旅行一年,後來因為住宿出了點問題,我讓她在我在科隆的小小房間待一晚,她感動地要請我吃飯;還有一次搭上一個義大利男子的送貨卡車,一路上他開心地描述著他的工作和家庭,而我們的共同語言是義式德語和我無法完整組句的德語。

其實在還沒回來台灣時就想過很多次為什麼台灣沒有共乘,或者進一步說台灣發展共乘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國土的幅員大小?大眾交通運輸的便利性?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民族性格?

一直到今年九月,因為朋友的關係得知Tripda國際共乘平台,當下其實很興奮,也很期待共乘未來在台灣的發展。後來,很幸運地我進入了Tripda實習,分享自己喜歡而認為值得讓更多人體驗的共乘,能夠參與其中一起努力,真的覺得很開心!(當初在歐洲共乘,完全沒想過這件事會發生!)

 
今年十一月,我在台灣嘗試了第一次的共乘。雖然不是第一次共乘了,但當下還是有些緊張,但又充滿期待!在自己家鄉共乘欸!!!

111號下午1點,從台北板橋到高雄巨蛋,天氣大晴(陽光燦爛到非常刺眼)
共乘去聽蘇打綠!!!
(完全覺得台灣的共乘,創意無限啊!)

上車前就收到駕駛K的訊息,貼心提醒我高雄氣溫是2229度,車程4個小時到4個半小時,另外也告知我車上可以吃東西,或者可以到休息站吃飯。
(台灣的共乘不只創意無限,還更有人情味欸!)

駕駛K和他的女朋友S一起從台北開車南下聽演唱會,因為覺得「好像座位空著也是空著」,上了共乘平台提供行程。而我和我的好朋友A滿心期待蘇打綠的演唱會,但都沒有車,又覺得高鐵太貴、火車太慢,於是到共乘平台尋找共乘。



在途中不只車上的音樂沒有間斷我們的話題也幾乎沒有停止從我們各自的生活故事分享到旅行經驗,從澳洲打工旅遊、美國交換生活聊到歐洲沙發衝浪。而更遠出乎預期的是,我們不只一起聊天、一起在演唱會前品嚐道地小吃,甚至在演唱會後一起去瑞豐夜市吃消夜!真的覺得很幸運,因為一起南下高雄聽蘇打綠的演唱會我多認識了兩個朋友也很感謝這樣的緣分,非常值得珍惜!




市場上的供需因為媒合而產生交換行為。其實很有趣的是我們很習慣生活中商品和服務的交易媒合,卻常常忘了分享互惠的精神其實能在各種領域發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采!就像我一開始提到的「禮物」,不再只是省錢或任何物質利益,而是人與人的連結以及當我們邂逅時一起寫下的故事,那些在生命旅程中與世界交錯的火花!



2014/07/18

【進京實習札記】還來不及自我介紹就上工


實習第一天既興奮期待又緊張擔心,畢竟這是人生中的第一個實習,對於職場環境我沒有太多清楚的概念。到公司後,簡單地填了個人資料表和保密協議後,便到IT部門報到,設定有線網路和安裝公司內部的網絡系統。原本以為會被帶著稍微認識工作環境或介紹公司之類,但馬上就被安排了一些簡單的工作。帶我的主管人很好,是個大我七、八歲的漂亮女生,也慶幸是個說話好懂的北京人。不然對常常在買東西或在餐廳吃飯就聽不懂喜勒工蝦毀的我,會是個工作上不小的挑戰!


被分配到的小組這次的業務是作為深圳衛視和Infiniti(英菲尼迪)汽車的溝通橋梁,處理之間的聯繫事宜以及籌劃活動,並輔助拍攝「中國版The Amazing Race」的相關工作。主管給了我們一些功課,要我們瞭解美國CBS節目The Amazing Race原版的內容,然後分析和比較不同國家購買版權後陸續推出的各國版本。而完全不懂汽車的我也立刻去微基百科求解,才知道Infiniti(英菲尼迪)是日產的高級汽車品牌,更是日產汽車前進美國的先鋒,現在它也在中國積極開拓市場。後來在得知節目的明星陣容和一些具體工作後才驚覺我何其有幸能接觸這規模不小的公關活動。後來主管交代作業下來,於是花了滿多時間在蒐集和彙整明星陣容的資料,包含陳小春、鄭伊健、應采兒、張鐵林(還珠格格裡的皇阿瑪!!!)等。


實習第二天就臨時被主管通知要到活動現場支援。其實內心既期待又忐忑!一方面很高興才進公司第二天就可以接觸公關行業的核心事務,另一方面又有些擔心自己會不會處在狀況外,畢竟在台灣也不曾真正接觸過公關領域。







中午吃飽飯後,第一次搭出租車(台:計程車)到了北京奧運村的奧運會所,到公司的「英菲尼迪極速前進」的活動現場幫忙。打了幾聲招呼,因為工作的迫切需要,也還來不及怎麼介紹自己,就準備上工了。




我被分派到的工作是負責深圳衛視節目總監的聯繫和接待,還有充當彩排臨演,像是上台走位讓燈控人員調整燈光效果,讓音控抓好播放時間,甚至還要在台上按倒數計時按鈕讓攝影師抓好拍攝角度。一個成功的活動在每個環節上都需要小螺絲釘做「重要的小事」。






其實正式活動前的彩排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排練和調整,這讓我回想到在大學時期辦活動前的跑流、彩排和驗收過程。唯一不同的是過去面對同是學生的總籌或者壓力大一點則是主辦活動單位的師長,在這裡要面對的是花錢請你來做事的客戶,驗收時的品質標準和嚴謹程度當然有非常大的差別。客戶一不滿意就再修改,有時團隊精心設計的某個環節不被客戶買單,可能就直接砍掉重練,並要立即推出替代方案給客戶,是個充滿高度變化和工作者需要反應很快的工作環境。


因為是實習生的身份,並沒有和核心團隊的人一起留到最後,不過回到住的地方也半夜12點了。後來聽說他們一直到半夜三點多才離開,果然是爆肝的公關業! (兩岸少數沒有差別之處XD)




在空蕩蕩的筆直馬路上驚見尬車現場!!!


PS. 今天第一次使用傳說中的"滴滴打車" App! 真的滿有效率的,等不到五分鐘車就來了。在這很難在路上攔到車(要看司機心情)的城市完全是一大福音啊!!!




2014/07/08

【進京實習札記】上工前的第一個挑戰:「北驚地鐵」


如果說平時的北京地鐵是台北捷運的尖峰時間忠孝復興版,那麼尖峰時間的北京地鐵就是台北捷運的十倍跨年夜版了!



第一天的實習還沒真正上工,卻先要面臨在北京工作的最大挑戰!實習生居住的地方離市中心其實不算遠了,但尖峰時間的交通狀況真的很恐怖!於是第一天通勤就花了快一個小時,但明明就只是三個地鐵站的距離,不到七公里的路程,在尖峰時間卻是遙遙無期的漫漫旅程!北京的人口(2100多萬)幾乎等於一個台灣,北京的面積(16410平方公里)也只比半個台灣小一點。順便查了一下北京地鐵每天的平均運客量大約是1000萬人,也就是說,每天都要跟一半的台灣人口擠地鐵


之前去北京城市規劃館,得知北京地鐵第一次營運是在1969年時就非常驚訝,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個地鐵系統,也是世界上規模第二大的地鐵系統。而台灣的台北捷運卻是到了1996年才通車。而台北捷運和北京地鐵也有不少差別:空調的有無或強弱程度、無線網路的有無、充電插座的有無、車廂內的垃圾數量、秒搶位子的「敏捷」程度、刷卡感應的靈敏程度、賣藝人士的有無、對仗標語的普遍程度、袒胸露背男子的有無等,但最大的差異莫非是安全檢查了。



因為北京奧運的關係,2008年北京地鐵開始了安全檢查,而奧運結束之後,這項措施也被保留下來,連液體都要放在奇妙的機器上檢查或者在安檢人員面前喝一口XD,甚至特定幾站的特定時間還有「搜身服務」。這樣的措施有好有壞:麻煩的是每次搭乘地鐵都需要把隨身物品拿下又提上,而尖峰時間更是讓人覺得驚悚,也是造成地鐵站壅塞不已的一大原因!在北京,什麼都可以擠,什麼都可以插,因此當然也包含「放包包和拿包包的插隊」,一恍神還會被一旁大嬸的包包或阿婆的塑膠袋甩到。而好處大概是在鄭捷事件發生後,才讓台灣人深刻感受到的維安議題吧。




以下分享兩個尖峰時間北驚地鐵初體驗心得:

1. 要推!要擠!要凶!
在尖峰時間搭北京地鐵就是個「不推上不了車,不擠下不了車,不凶搭不了車」的概念。如果在此刻使出「溫良恭儉讓」的美德,那可能得跟公司解釋為什麼遲到一個小時了。尖峰時間的地鐵班次密集,但還是很難疏通這1000萬通勤人口,畢竟商業區就集中在幾個大站,因此基於「成功準時抵達公司這場戰役只能贏不能輸」,無人不凶猛,不管是化身沙丁魚還是肉醬,先擠上/下車就是了!

早上八點二十到了地鐵月台,但其實一直到第三班地鐵才勉強成功擠上車。在北京地鐵的爭奪戰中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畫面。第一天就讓我見識到身懷絕技的大媽一號,以螃蟹橫行式的矯健身手側面切入車廂。過了幾天,不在尖峰時間搭地鐵因此有了空位,當下又驚見大媽二號,以蛇行靈活般的巧妙身手,搶先在站立於位子正前方的人放低重心前坐下。當時心裡想著北京地鐵的大媽們在籃球場上的過人技術一定非常不得了!



2. 溢滿人味的車廂和走道

尖峰時間沒有空調的車廂和換線通道佔大多數,因此在塞爆的密閉空間裡,各式混雜的「人味」也就特別濃厚!不只很黏,也很悶,幾乎快要窒息(我真的認真懷疑:真的沒有發生過有人在地鐵昏厥的案例嗎?)也因為人的密度過高,擠上車後不用手握欄杆,人也會剛好被卡住而不會跌倒;走在換線通道時不用怎麼動,人也會前胸貼後背地自動一步步被逼著往前走。



總之,台灣的「客氣」和「溫和有禮」在這尖峰時間就先丟一邊吧!


2014/06/26

【進京實習札記】三年來,獨自旅行出發前的三件事




一、行李三分之一重量二分之一空間的國民外交品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奇妙慣例:每次獨自出國前,總是習慣帶上將近行李三分之一重量和二分之一空間的台灣伴手禮和紀念品,而且這些開銷往往成為除了機票和兌換當地貨幣以外的第三大筆旅行前的支出。第一次這麼做其實只是因為志工計劃簡章上的文字,第二次這麼做是因為我開始覺得這是能與不同文化的人快速拉近距離的簡單做法,第三次(也就是這次)這麼做是因為我希望能將台灣人的熱忱與善意感染給旅途中邂逅的有緣人。

不管去哪,每次一定會跟我外出的是台灣明信片、鳳梨酥和張君雅小妹妹零食系列。而到了歐洲,毛筆、筷子、天燈吊飾、紅包袋、豆乾、小王子麵、鱈魚香絲、小米麻糬、黑糖梅子棒棒糖更是不可少的行囊。這次去的是比較近的北京,然而卻有那麼一些考倒我了,畢竟兩岸交流日益頻繁,旺旺和大潤發都到對岸發展了,究竟還有什麼能讓他們眼睛為之一亮?



二、出發前的24小時夜不眠死不睡之惡習

連續三年的出國前一晚,我幾乎都徹夜未眠!一方面是因為行李箱還空空如也,需要我徹夜來安頓它的寂寞;一方面也因為「反正上了飛機就是要補眠」的古板觀念,所以推論此作法為損益兩平。

如果要再擠出一個看似矯揉造作的理由,大概就是因為「我想在出發前,跟自己說說話。」大三以前的我很少去認真思索「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或者「要怎麼做這件事」,卻僅打轉於「我想做這件事」和「我要做這件事」之間。隨著年紀的增長,才發現從前的自己看得太近、想得太短、挖得太淺。


三、人生的證明題:關於「準備」

「人生永遠都沒有準備好的時刻!」聽到這句話大概是在國中的時候吧,當我們面對號稱「人生第一個重要的考試」時,可能就有人提起這句話。說者想傳達的或許帶有許多不同的意思,但在年幼的國中生耳裡,似乎是「那就這樣吧!」的消極態度,至少當時十四、五歲的我近乎如此解讀。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應該是上了高中以後吧,這句話又常常出現在耳邊。聽起來很正面,像是「所以每個人平時都要好好練身體,因為之後被徵召到戰場,你才有實力獲勝!」

如果整理行李也是一種「準備」,那麼從歷年來的經驗看來,我總屬於前者,那個出發前一天才開始「準備」要塞什麼進行囊的人。其實,對我來說,兩者並不衝突,因為人生本來就有一些事情是準備得來,也有一些事情是準備不來的。就像一直以來我享受的旅行總是「準備不來」的那一種:不是沒有先訂機票或安排住宿的「不準備」,而是旅途中「無法準備」的偶然驚奇與未知美麗。